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款工具产品提升 200% 流量的诀窍是什么

风海铜锣 风海铜锣
2024-10-07

⬆️ 欢迎戳蓝字关注

“来自某工具开发者群友的经验分享。”

近期与一位长期耕耘海外市场的工具类开发者谈天,在过去交流的时候,我知道他是一位专业向的工具开发者。他开发的产品类型,正如我在这篇文章介绍的:《移动开发者做工具,界面不酷炫没关系,原生的系统风格也很好【1】》,《【2】》,因为开发的产品流量和收益很稳定,虽然受限于研发规模和产品领域所限,没办法更进一步,但他的日子过的也还不错。

为了方便指代,以下我称呼他为小 A。

最近小 A 神秘兮兮的告诉我,他做的产品线流量翻几倍了,我自然成功被吊起了胃口。交流一番后,经过他同意,我来简要分享下他的开发者经历,以及经验。

小 A 耕耘的是海外市场的某个小领域的答题工具,经过交流,他不同意我发出他的产品,当然,这个我非常理解(因为《永远不要低估他人的嫉妒心和阴暗面》)。所以,只说大致的类型,可以把他的产品类比为国内的驾考宝典这一类领域知识的答题类应用,只是领域不是驾考罢了。

就是类似下面这样子。

从我的认知来说,就界面设计来说,他的产品还是做得比驾考宝典舒服专业点的,而且现在的驾考宝典,“营销味” 远高于专业味,只是没别的好选择,不得已拿来做演示。

按照 品类分析的产品成熟度 来分,在产品层面,小 A 自己的领域:细分领域的答题产品里,基本做得很成熟,很难再迈进做的更好了。

小 A 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在考虑未来的开发方向问题,他考虑了以下几个开发方向:

  1. 横向拓展,反正都是答题,不如再开拓别的领域的答题产品,自我繁殖。

  2. 开新号,不断的对这个产品出马甲包,也就是直接走马甲邪道路线。反正产品质量还可以,如果马甲包扔的出去的话,应该效果不差。

  3. 开新品,不搞答题了,做各种各样的产品主打疯狂的新品矩阵。


第一个问题,小 A 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他感觉这种做法有点累,而且在某个领域耕耘久了,会很深刻的体会到虽然同样是答题软件,但是不同领域存在非常细微的差别,需要在产品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只是套用一个答题模板,其实获客难度并不低。

第二个问题,小 A 也心动过,但是被我以前劝人踏上正途的文章劝退了。(哈……哈)

第三个问题,作为个人主导+远程外包协助的开发者,小 A 认为这样子很难把产品做精,而且不喜欢这种“太累”的模式。类似下面这样的。



最终,小 A 选择了另一种方案。

这个方案总结起来就是:通过现有的答题产品的核心逻辑和数据,衍生出一个娱乐向新产品。

或者说,是游戏化的产品。

怎么个游戏化法呢,可以参考下面这样的。

可以这么说,小 A 几乎是照着这个产品的做法,像素级的拷贝到他原有的答题应用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在原有的答题应用直接升级呢。

因为担心用户不买账,这么做风险太高了。原有的产品路线本就是 “简洁专业” 作为定位的。

当然,这个开发过程时间并不短,并且产品设计和素材打磨,也花了不少的外包费用。

然而这个过程是值得的。

因为新发的产品,无论从新增、使用时长各方面,都比原先的产品要好,虽然长期留存反而不如原来的产品,但是起码获得了两个用户群体。

何况,总日活和新增大幅度提高了。

虽然大量复用原来的数据和代码,以及沿用相同的品牌词,但是同一个账号下,产品发出来后并没有被审核卡审。以至于他连准备好的解释措辞也省略了。小 A 也感叹,合规做产品的感觉就是好啊。



其实因为小A和我聊的时候,是直接说了他的打法的,我当时听的时候,很本能的觉得「本来就该这样啊」,但是当他说了自己原先考虑的三条线路时,我惭愧的发现自己还是太想当然了。有时候别人说出自己的探索结果时,我们都容易觉得「合该如此」,好像事情本来就该这样,不需要考虑。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开发者面对自己开发的产品未来的发展路线,其实选择非常多,就例如小 A 选择自己的产品路线时,也面对着 1 2 3 的路线评估,最后自己找到了第 4 条路线。

在诸多选择中选一条适合自己的,其实是非常考验思考和心态的。对于大部分开发者来说,扪心自问,你做了一款产品做出点成绩后,后面该怎么做,真的有像小A一样,认认真真的打开笔记本文档,列一下表格逐个评估吗,我想大部分人更偏向于纯靠个人领悟的「灵光一闪」吧。

如果自认为自己不是天资聪颖的天赋型选手,那么面对选择问题,合理,系统地做分析,并评估发展路线,应该说是开发者应该掌握的更科学的工作方法,这样的人做的产品,上限未必高,但下限绝对不低。这也是我分享本文的目的。


🔗 补充链接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海铜锣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